近年来集安市扎实贯彻落实“治国必治边”战略思想,以党建强边、人气兴边、产业富边、强基固边,多措并举实施兴边富民行动,全市边境村人气持续攀升,产业稳步发展,环境愈发宜居,一幅幸福和美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抓牢党建引领“牛鼻子”
集安市以强化党建引领、筑强战斗堡垒,强化组织保障为抓手,不断完善工作机制,在抓领导促责任落实、抓帮扶促提质增效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方面持续用力。依托市边境基层党建专项工作组,精心构建“市级领导包镇+党政正职包片+副职领导包村+中层骨干结对”包保模式,今年以来各级领导深入边境村354次,解决边民生活难题256件。认真贯彻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,由市领导带队逐村开展摸底排查,从外出经商人员、退伍军人和大学毕业生等群体中选拔出259名条件成熟的边境村后备力量,不断激活边境村党组织力量源头活水。统筹驻边力量联动,充分发挥驻村干部、精准选派力量、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、乡村振兴专干、稳边固边专干“五支队伍”作用,今年以来,各级来集干部累计投资2300余万元,落实各类项目17个,创造工作岗位900余个,带动1400余名群众增收。构建“党政军警民联建共创”机制,精选37名军(警)官担任边境村党组织副书记,组织开展“国防知识讲座”、共同巡逻等活动278次,覆盖党员群众4000余名,进一步推动边疆安全、边防巩固、边境稳定。
用足产业兴旺“关键招”
集安市围绕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建设有利契机,大力实施“旅游+”发展战略,突出“一村一品、一村一景、一村一韵”,着力建设和美边境乡村。成功争取新型村集体扶持资金160万元,打造“青石—下解放”“钱湾—下活龙”“地沟—永泉”3条精品旅游路线,科学谋划黄柏·葡韵小镇、下解放·援朝首渡等13个重点村产业发展定位,打造包装推介“鸭绿江畔二十八村”乡村特色旅游品牌,开发实施产业类项目26个。投资1300余万元,开发“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”“红色民宿产业集群”“国门大集”等多个红色旅游项目。整合资源、连点成线,发展乡村民宿、家庭旅馆120家,成立5个旅游公司,直接、间接带动从事旅游产业人员1600人,有70%的边境村民走上旅游路、吃上旅游饭。科学调整优化种植养殖多元化产业布局,依托人参现代化产业园区,鸭绿江河谷山葡萄酒顶级产区等“金字招牌”引导扶持边境农民发展蓝莓、五味子、板栗、蜜蜂养殖、渔业养殖等特色产业。同时,抓龙头企业带动,全面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延伸拓展人参、山葡萄等农特产业链条,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。
打造乡村宜居“新高地”
集安市锚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,以系统化思维推进边境乡村蝶变,着力构建村容整洁、生态宜居、设施完善、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新图景。基础设施升级方面,坚持“民生优先”导向,统筹整合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,精准投向边境村水电改造、住房安全加固、冬季取暖优化等关键领域,同步实施水泥混凝土及柏油路面铺设、太阳能路灯增设、卫生厕所改造和污水管网改造。目前,37个边境村通硬化路实现100%,移动网络和光纤宽带全覆盖。村内文化广场、边沟、排水渠、围墙(栅栏)等基础设施应建尽建,美化绿化亮化实现全覆盖。人居环境整治中,聚焦“水清岸绿、庭院整洁”目标,开展河道清淤、垃圾清零专项行动,累计清理边境村河道9000米,清运垃圾、整治“三小五堆”及柴草垛300余处,同步推行“户分类、村收集、乡转运”垃圾处理模式,乡村环境从“干净整洁”向“生态宜居”跨越。文明乡风培育上,创新“党建引领+群众参与”机制,组建37支“党员先锋队”,通过党员包片、志愿服务等方式,带动村民参与环境管护、制定村规民约、传承边境民俗文化。如今,“爱护环境人人有责”成为共识,“诚实守信、邻里互助”蔚然成风,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在边境乡村绽放新活力。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
关键词:
|
网站运营:吉林头条
吉林头条 版权所有©1997-2016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
联系我们:434 922 62@qq.com